两两结合来讲,内容很多,感谢阅读。 首先是走观众市场的两个导演: 沙漠、易小星 类型片导演:沙漠,从他过往作品创作的风格来看,从走口碑和流媒热度的“IP改编”—校园青春网剧,到“兼具票房市场”的“爱情商业片”,再到节目里的风格鲜明的“悬疑”和“现实”风格,他都把握得很好。无论在影像上的视觉呈现还是不同类型片对应的拍摄剪辑手法,他都能应对。所以,他的创作风格不受限。走的是很典型的“商业类型片”路线。和其他同类型导演不同的特点是,他不会为了“类型”而“类型”,而是能够把自己想要传递的内容放进合适的体裁,进而达到创作的目的。 这样的导演对观众是最友好的,观众想看什么导演就能拍什么,可以随时切换应对自如,但是导演想对观众传达的信念,却始终如一。不足的点在于,比较中规中矩与同类型的电影竞争时辨识度不高,一旦其他竞争的类型片风格比较抢眼,就容易被观众忽视。所以需要在类型化的道路上提炼出个人风格,增加创作的“辨识度”。把导演的知名度转化为导演的创作风格。 —————————————————— 风格化导演:易小星,易小星非科班出身,拍出来的影片大多与电影本体创作逻辑不相符,因而会遭到大多影评人和有一定阅片量的观众诟病。但是他所做的一切就是在彰显自己个人特色的同时,去满足观众的喜好,让自己的风格特色与观众的观影需求做到融合。这一点,易小星真的很“精”,从节目的导演阐述来看,他都是从观众层面去阐述的。他不说概念,他给的东西都是实实在在的,能想象出画面的内容。第一轮短片,他相当于就是讲了一个“社畜”的故事,只不过这个故事是以“笑话”的形式来讲的。“社畜”就是一个当下一个很热的词,是实实在在的“标签”,“标签”是具备总结性的,不需要概念去解释。观众自能意会。这也是为什么第一轮投资人可以在不了解他的情况下迅速拍板的原因。因为够“实”。“社畜”这个标签也是贴近大众的现实,“共情”性质比较强烈。 第二轮则是“娱乐圈”,他给的故事更短了,因为基本上没什么内容就是各种当下热门舆论“标签”的杂糅。但是他自己却提出了“概念”讽刺娱乐圈的种种,可事实上这些概念离观众太远了,观众只能像看动物园里的杂耍一样看看就过了,没什么现实意义。所以他就必须抓住“猎奇”的视觉元素,那就是“毛毛虫”,这个元素一出来,视觉上有很强烈的画面冲击,投资人也能立刻拍板。为什么?因为“观众没看过把这种东西搬到荧幕上的啊”这就是易小星的第二个“计谋”。可显而易见,故事没讲好,空有“猎奇”的元素和概念,观众不会接受。影评人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之所以觉得烂,并不是因为那条“虫”,栽的不是“虫”,而是这个没有意义的故事,即便影片强塞“现实”的“北漂”因素,也无济于事,故事没讲好就是没讲好,“烂”还是“烂”。简单来说就是你本来可以拍一个“好看的烂片”,现在被你拍成一个“强行拔高的烂片”,既不高深也不好看。 可他“差”吗?说实话并不差,因为他从来没有想要“面面俱全”,他想要达到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他就是为了这个目的才这么拍,那他达到了,至少在他看来他成功了。而且他创作所想要突显的特点,是那种你觉得好笑好玩不尴尬就够了。而不是那种让你觉得无聊没劲的烂。更不是那种拿“电影学术”或“深刻内涵”去探讨的烂。 能抓住观众,至少在市场上已经成功大半,可想要获得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成功,就不要过多地依赖观众的观影满足,而是脚踏实地地拿出一部认真的作品。易小星虽然在口碑上没获得什么认可,但是他对电影的热爱并不敷衍,聚餐环节里他主动向在座的导演提问各自的“电影启蒙”并且他想要获得一个具体的“触发点”。我觉得是一个很真挚的表现。同时也很明智,不仅增进了对其他导演创作背景的了解,同时也传达了自己的真心。他的电影启蒙是《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他电影启蒙的触发点是一种“社会残酷”与“视觉上的冲击体验”,结合成一种“血色浪漫”。如果他不去“讨好”观众,认认真真拍自己真正热爱的“电影”我想他一定会令很多人刮目相看。 追求能力认证与内容探讨的导演: 胡国瀚、彭宥纶 学生派导演:胡国瀚,在胡国瀚身上可以看到很多学生派影视创作者的影子(为什么不说学院派,因为学生派的创作储备,还不足以应对社会对“学院派”的标准和要求。当然他已经有几部“网大”了。)首先就是视觉上,肯定是走标准的“学院派”,在影像上的呈现会有很明显运用影视创作上比较彰显技术能力的表现手法,以及有一些“大师”的影子。因为“学院派”的电影创作,本质上就是“向电影大师学习”。 其次就是在创作内核上,总会费劲心思去想一个足够“独特”的故事,可以第一时间就让人觉得“诶,这个有意思。”无论是投资人还是观众。而现在的电影市场几乎是被“年轻观众”所占据,那么足够“独特”肯定是能吸引年轻观众的。不仅故事要“独特”,概念也要“独特”,不仅彰显“能力”,还要彰显“思想”上的深刻表达。这样的创作动机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派”导演来说会是一个很大的阻碍和挑战。因为“学生派”导演,一知识储备不能完全消化,啃的书很多,但是不能把啃过的书转化成自己的创作特色,只能停留在“依葫芦画瓢”的阶段。二阅历不够,因为年纪轻见识面小,没怎么见识过“社会”,对社会环境和社会人群,没有足够的认识和探讨。所以要表达的“思想”,往往只能蜻蜓点水或者过度依赖和过度表现“概念”,最终的呈现并不深刻,亦难以让观众“信服”。 “学生派”导演更多地是为了证明自己应对社会审视和社会市场的能力。因为只要证明了,便会获得足够的资本去拍自己真正想要拍的“电影”。 但是像“学生派”导演,是我们年轻观众的福音。我们恰恰能从这批导演的作品中,获得属于我们年轻观众的“共鸣”,事实上对于观众来说这就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并且能通过这个“共鸣”,找到自己的“归属”,收获与之相关的一切信息与情感。 —————————————————— 宣传向导演:彭宥纶,幕后创作经验与社会经验,已经足够让她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质量的满足。但是从她的创作理念来看,她想要达到的是一种概念的导向和宣传。彭宥纶说想拍“自己的东西,但是观众……”,然后发现认可的观众便欣喜,感慨“知音难觅”,实际上就是把电影作为宣传自己思想概念的媒介。只要达成这点,她便会达到创作上的满足。这点从她的“电影启蒙”《死亡诗社》(也是我最爱的电影之一)也能看出来,她所触及到的“诗意和”“美”,其实本质上也是一种概念的导向,电影本身所传达的,也是一种心灵上的“指引”。而从她两轮短片的导演阐述来看,也具备很强烈的“概念性”,第一轮是借娱乐圈现象来讲“控制”(控制与反控制,从人内部的控制到外界的控制。),第二轮是为了讲“元宇宙”,这个我不是很了解,但是她很显然阐述的都是概念。 这类型导演,往往是想借助具有热点话题的壳来宣传自己的“概念”。来达到一种精神上的“归属感”的满足。我相信这是当下许多创作者共同存在的情况。这样的创作理念不受任何限制。只要“敢”那就“拍”。可是一旦过度依赖观众,依赖他人的评价,依赖这份“归属感”,从而放弃了“自我表达”,那最终呈现的作品则更难让观众接受。只有在一定程度上让观众“信服”的条件下,把自己想说的说清楚,才能做到令自己也令观众满足的“自我表达”。 依赖业内口碑的导演:王珞丹,从艺人转型的导演,最很明显的一点就是依赖业内。从节目中来看,王珞丹背靠强大的工作团队,将她很笼统的“概念”转化成视觉冲击强烈的影像呈现。而在节目外,除了认认真真踏踏实实走向幕后创作的转型导演,大多都只是给自己打造业内“身份标签”,增加业内“辨识度”以获取更多的资源。简单来说,就是多一层身份便能获得多一层资源的信息获取途径。这样的好处是什么呢?当然是“圈钱”啊。现在越来越多所谓的演员当导演,导出来的“烂作”就足以证明这点了吧。就是拿这个“噱头”去圈钱。如果以这样的创作动机来看,那么走的就只有两条路,一条是走观众市场,最大程度上满足一般观众的观影需求(明星卡司、特色元素、社会热点。)一条便是走“概念”宣传(把作品辨识度打出去,让业内看到。简单来说就是一提起什么题材或者什么类型的电影,第一反应就是这个艺人导演。)这种不仅要在作品中体现这样的概念,还要在自己的“人设”在社会舆论上的宣传做足工作,才足以让“业内”信服,一有相关资源就想到这个导演,然后进行合作,垄断这类型的资源市场。王珞丹显然不具备这种能力,但是从她去考研电影学院的编剧专业,和她现场讲戏的态度以及最终作品的呈现来看。我想她如果真的要走向幕后创作,她是有心的。 —————————————————— 郝杰我就不说了,这个节目并不能为他证明什么。节目组让他找来一个业内口碑高能力优秀的摄影指导,所以在影像呈现上有足够的“质感”。而在他以往的片子里并没有体现这一点。以往的片子风格比较粗糙和“原始”,也正是因为这份“原始”让业内在当下,看到了过去创作的“痕迹”,让观众在当代也能看到新的却具有过往创作影子的片子。
可是令人不齿的是,郝杰的片子“借鉴”痕迹严重,片子传达的内容与原片大相径庭,甚至拿被“借鉴”的原片来宣传标榜自己的片子为“中国版本”。其“电影启蒙”更是出自“色欲”,而并非创作上的构思。
试问这样“创作动机”所做出的片子有什么底气上院线,有什么底气走向大众?要上院线的电影,必然是要符合当代思潮的电影,想把腐朽思想带往院线。这可能吗?
退一步来讲,被“色欲”启蒙并不羞耻,也有相当一部分创作者以此作为艺术表达,并向观众展现了优秀的“创作审美”,甚至以此做出深刻的社会表达和自我表达。而郝杰呢?在一部只是以“情色”为壳来表达深刻思想的电影中只看到“情色”。不仅如此,还意图给自己的片子贴上冠冕堂皇的标签,标榜“文艺”,以此道德绑架观众,通过“思想牵制”来强行让接受他的片子。并且让观众滋生对“文艺”领域电影的刻版印象。给这个领域的创作者造成负面的舆论影响。 所以,在我看来,郝杰令人不齿。 相关言论已表述,有兴趣的可以点开看。
承认郝杰就是好色很难吗?
为什么《冯海的梦》很难让女性观众接受?(原来本质是满足郝杰作为男性的“享受”。)
这是我的小组,有兴趣来,欢迎大家。
理解日记(书籍电影生活相关)小组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弗吉尼亚的灵魂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